今年1-10月份,我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148天,優良率為48.7%,PM10平均濃度為113微克/立方米,超標0.6倍,PM2.5平均濃度為84微克/立方米超標1.8倍。
這是昨天市政府常務會公布的一組數據,會議認為,大氣污染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民生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大氣污染已刻不容緩。為此,我市成立由市長唐良智任組長的市改善空氣質量工作領導小組,今年起到2017年,將多方籌措資金280億元,其中財政投資38億元,落實36項舉措,全力改善大氣污染問題。
市長唐良智表示,改善空氣質量是民生大事,必須綜合施策治霾。按照《武漢改善空氣質量行動計劃》,通過五年努力,全市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大幅度減少。力爭再用五年時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全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到2017年,全市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20%,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0%,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逐年增加。
減少機動車污染排放
提升車用燃油品質。2013年底前,全面供應國Ⅳ車用汽油;2014年底前,全面供應國Ⅳ車用柴油;2016年底前,全面供應國Ⅴ車用汽、柴油。
加強機動車環保管理。2014年,全面完成黃標及老舊公交車更新淘汰;2015年,淘汰2005年底前注冊營運的5萬輛黃標車,全面淘汰財政撥款的黃標車;2016年,基本淘汰現有的14萬輛黃標車。2014年,全面開展機動車環保定期檢驗,不達標車輛不得發放環保和安全檢驗合格標志,不得上路行駛。
研究制訂機動車保有量控制方案,控制機動車保有量過快增長。
發展綠色交通,推廣新能源汽車。
減少揚塵油煙污染
嚴格控制工地揚塵污染。建筑工地推行安裝霧化噴淋降塵設施,所有拆除工地必須實施濕法作業。建立施工單位揚塵污染違法行為與工程投標資格和資質管理聯動機制,2014年起,全市建設工程工地文明施工合格率達到98%以上。
2015年底前,渣土運輸車輛全部安裝衛星定位系統。減少道路施工開挖,實施道路分段封閉施工,及時修復破損道路。
到2017年,排放油煙的餐飲服務場所全部安裝高效油煙凈化裝置。推廣使用凈化型家用抽油煙機,新建住宅類小區住戶應安裝油煙凈化裝置,推進老舊社區家用油煙直排設施環保改造。
到2015年,完成現有34家采石場的綜合整治,完成54座破損山體生態修復。
禁止新建高污染項目
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禁止新建鋼鐵、水泥、玻璃、焦化等行業的高污染項目,嚴格控制除武漢化學工業區外的新建石化、化工等項目。對未通過能評、環評審查的項目,有關部門不得審批、核準、備案,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批準開工建設,不得發放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排污許可證,金融機構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有關單位不得供電、供水。
2014年內,完成三環線內化工企業關停或搬遷。有序推進中心城區水泥、平板玻璃等重污染企業以及鋼鐵、石化行業重污染生產線環保搬遷、改造,到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
2017年底前,全市三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化學工業區和蔡甸、江夏、漢南、黃陂、新洲區新型工業化示范園總體達到生態工業園區標準。
重污染天氣要提前預報
2014年,完成市級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實施重污染天氣預警預報和監測預警信息發布。
將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納入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實行政府主要負責人負責制。
2014年底前,制訂出臺《武漢市揚塵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推動《武漢市機動車污染防治條例》出臺。2015年底前,推動完成《武漢市環境保護條例》修訂。
2014年,制定出臺黃標車更新淘汰財政補貼政策和鼓勵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政策。
全面推行大氣排污許可證制度。
空氣質量將成領導考核指標
建立以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環保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將本行動計劃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市績效目標考核體系,考核結果作為各區、部門和國有企業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對未通過考核的,市環保局會同市考評辦、市監察局對有關負責人進行約談,督促其限期整改;對履職缺位、弄虛作假和未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嚴肅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此外,在全市主要媒體發布大氣污染治理目標任務和進展,在政府部門網站發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重污染天氣應急方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重點企業污染排放狀況和治理設施運行情況、排污收費和違法企業行政處罰等環境信息,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記者 夏瓊 制圖 陶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