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企主業虧損,經營十分困難。2015年,中鋼協統計的大中型鋼企平均銷售利潤率跌至零下;利稅同比下降101.2%;虧損面為50.5%,同比上升33.67個百分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仍然保持一定盈利水平的大中型鋼企主業也開始全線虧損,2015年的主業累計虧損超過1000億元,占虧損總額的比重約154.96%,僅去年第四季度的主業虧損額就高達447.29億元。
出口貿易摩擦加劇。2015年,我國鋼材出口目的地已超60個國家和地區,全年累積鋼材出口量為1.124億噸,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9.9%,加上鋼坯、鋼錠的出口量,折合成粗鋼出口量約1.25億噸,占全球除中國之外65個主要產鋼國和地區粗鋼總產量的比重超過15%。出口量的不斷增長并沒有從根本上改善國內因需求下降導致的產能過,F狀,反而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鋼鐵國際貿易摩擦。2015年,我國共發生139起鋼鐵國際貿易摩擦事件,涉及28個國家和機構,分別比2014年增加了55起事件、13個國家和機構。
根本原因是鋼鐵的粗放發展模式所導致的供需不匹配
我國鋼鐵產能過剩同時具有總量過剩、結構過剩和周期過剩特征。周期過剩是指全行業正面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外部環境壓力。鋼鐵供需不匹配主要是指總量過剩和結構過剩:第一,總量過剩,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近年來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第二,結構過剩,普通鋼產品供應充足,很多高端鋼材供大于求;特殊用途鋼材供應能力不足,在一些尖端領域、細分市場領域國內生產仍為“空白”;相對于普通鋼市場的飽和,低質、低效產品卻仍有市場空間。我國雖然粗鋼產量增速小幅下滑,但總產量依然保持較高水平,企業經營困難主要還是由于產品“不掙錢”所導致。鋼材出口量持續增長,但出口效益卻在不斷下滑。不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存在結構性過剩問題。
鋼鐵行業長期以來的粗放發展模式導致了目前供需不匹配的現狀。鋼鐵行業面臨的兩大突出問題,表面看是由產能過剩引發,實則是供需不匹配所導致。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鋼企只要有能力生產就有收益,從而逐步形成了“重產、輕需”和“重量、輕質”的傳統供應觀。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鋼鐵市場特征正在從規模供應為主轉變為需求導向為主,但我國鋼鐵供應的模式轉型才剛剛起步,顯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國際市場同樣存在與國內市場相類似的供需不匹配問題。目前,我國鋼材的出口仍在延續粗放供應模式。國內鋼企只是將短期內具有價格優勢的產品從過剩的國內市場轉移至容量有限的國際市場。這些產品在國內市場大眾化,出口到國外同樣缺乏讓進口國“服氣”的核心競爭力。
潮州紫銅毛細管定做加工資陽毛細黃銅管定做加工7CrSiMnMoV圓鋼 12CrMoV圓鋼、9Cr18MoV圓鋼、5CrNiMo圓鋼、9Cr2Mo圓鋼、3Cr2W8V圓鋼、
4Cr9Si2圓鋼、25Cr2MoV圓鋼、25Cr2Ni4MnMoA圓鋼、5CrNiMo圓鋼、5CrMnMo圓鋼、Cr12MoV圓鋼、
H13圓鋼、3Cr2W8V圓鋼、W18Cr4V圓鋼、W6Mo5Cr4V2圓鋼、W9Mo3Cr4V圓鋼、20Mn2圓鋼、通過供給側結構調整提升鋼鐵行業適應需求的能力
實施供給側變革是根本性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兩大現實問題的突出表現真實反映了我國鋼鐵行業長期以來未能突破的“大而不強”痼疾。問題的解決需要同步推進兩項任務:其一是改革供給側的低效結構,其二是轉變傳統的粗放發展模式。這兩項任務必須在供給側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同步推進。市場結構的優化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同時,市場中的企業也要積極轉變發展模式。具體到供給側的微觀主體,鋼企的變革就是要提升自身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將“重產、輕需”和“重量、輕質”的傳統供應觀轉變為“重需、重質”的全新供應觀。
促進鋼鐵供給側結構調整要做到改革與發展并重
促進鋼鐵供給側結構調整,既要把解決當前現實困難作為突破口,也要以實現行業競爭力提升和長期發展為目標。
抓住契機,提高資本流動性,優化供給側微觀結構
鋼鐵行業供需不匹配最顯著的表現是總量供給過剩,停產或半停產的企業越來越多。暢通“僵尸”企業或“僵尸”產能的退出之路是當務之急。
虧損鋼企只是產能“停下來”而非“退出去”,鋼鐵行業的產業組織結構需進一步優化。此輪鋼鐵行業的下行形勢始于2011年第四季度,其間,虧損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鋼鐵行業本可以開始新一輪的優勝劣汰,但現實恰恰相反,行業集中度在嚴峻的市場形勢下反而呈現下降趨勢。2015年,我國粗鋼產量前10名企業的產業集中度為34.2%,與2014年和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了0.8和5.2個百分點。相當一部分已經虧損或接近虧損邊緣,一些停產的鋼企只是生產線“停下來”,而非產能或企業“退出去”。供給側的組織結構需要大范圍優化。
鋼鐵行業組織結構難以有效優化,主因之一是制度制約下的資本流動性較差,尤其是跨地區、跨所有制流動,導致越來越多“停下來”的產能無法實質性退出,成為“僵尸”狀態。企業經營難以為繼的結果通常有兩個,一是重組,包括兼并重組和破產重組;二是破產清算。比較而言,重組更有利于行業資本重構、資源優化以及后續保障的開展。但目前,我國鋼企間的重組受制度制約很難實施。按所有制劃分,我國鋼企分為國有和民營兩類。國有又分為央企和地方國企。首先,國有資本管理體制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問題,制約了資本在國有部門和民營部門之間的雙向流動。其次,部門和地區利益制約了資本跨省區以及央、地之間的流動。因此,我國鋼企的兼并重組主要是在民營企業之間、省內國有企業之間和央企之間進行。
目前,我國大中型鋼企的虧損面已超過50%,全行業的虧損面數據更高。據統計,我國目前有鋼鐵生產企業500多家,其中民營鋼企400余家。按60%虧損面計算,約有300余家鋼鐵生產企業虧損,越來越多的鋼鐵生產線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也就是“僵尸”狀態。300余家虧損鋼企能否扭虧關鍵看市場。在鋼鐵總需求下降、大氣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要求日益嚴格的情況下,300多家鋼企的“僵尸”產能很難全部恢復生產。假定市場好轉,虧損面降至30%,仍然有至少150家鋼企存在“僵尸”產能;虧損面降至20%,仍然有至少100家鋼企存在“僵尸”產能。假定市場維持現狀,若將60%虧損面降為30%,必須要有100家鋼企退出“僵尸”產能。這就意味著,從降低鋼鐵行業虧損面的角度考慮,至少要有100家鋼企面臨“僵尸”產能退出的選擇。從產業集中度角度考慮,要將目前我國鋼鐵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從34.2%提高到50%,前十大鋼企的產量應達到2.75億噸左右,需要比目前提高合計產量1.27億噸。2.75億噸粗鋼產量接近于目前我國14家粗鋼年產量在1000-2000萬噸鋼企2015年的產量之和。我國500余家鋼鐵生產企業中,產量超過500萬噸的只有33家。按照國務院最新治理鋼鐵過剩產能目標:從2016年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1.5億噸。不論從哪個角度分析,我國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任務還十分艱巨。鋼鐵行業“僵尸”產能如果仍然維持生產線停下來的狀態,鋼鐵業的組織結構就難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