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能能效標準于2013年上半年推出實施。業內人士認為,該標準實施后,淘汰掉了兩成左右的落后產能,為先進產能獲得了更好的發展機遇。
“空氣能”顧名思義,就是吸收空氣中的熱能,其具有高效節能的特點,耗電量是同等容量電熱水器的1/4,燃氣熱水器的1/3,煤氣熱水器的1/6,燃油熱水器的1/4,普通太陽能的2/3,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損耗率。由于機組在環境溫度下降時制熱量衰減很少,能充分保證機組在低溫環境溫度下的制熱效果。目前,空氣能被認為是解決南方供暖問題的首選方案。
“現在國內空氣能熱水器進入戰國時代。”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副院長馬德軍表示,自哥本哈根會議后,低碳成為全球關鍵詞,節能環保產品成為市場新寵。在被稱為“第四代”熱水器的空氣能熱水器,因節能環保繼鍋爐、電熱、燃氣和太陽能之后成為市場熱點。
有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國內空氣能熱水器基本上每年都保持著150%-200%的增長率,而2013年市場銷售總量則超過了50萬臺。
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自2012年始,政府在節能惠民工程上加碼,增加了多種節能產品,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空氣能熱水器,在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中享受補貼額度最高,單臺補貼高達600元,高于其他熱水器,也因此有“明星產品”的稱號。
然而,空氣能熱水器發展一直受到能效標準欠缺的困擾——在工信部開展“能效之星”產品評價工作中,空氣能熱水器就因能效標準未出臺未能入圍。
我國第一臺空氣能熱水器于2000年研制成功,2004年走向市場。而在2008年《商業或工業用及類似用途的熱泵熱水機》、《家用和類似用途熱泵熱水器》產品標準就已經相繼頒布。此后雖然空氣能熱水器的能效等級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醞釀已久,但標準始終未能出臺。
業內人士指出,空氣能熱水器遲遲未能出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行業內企業技術水平的參差不齊。“空氣能行業整個技術水平研發能力參差不齊,全國范圍內來看,生產空氣能熱水器的廠家有四五百家左右,但是真正具有研發能力的,保守估計不超過50家。”武漢朗肯節能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目前空氣能熱泵研發的相關國家標準已經頒布,但是目前市場上不少技術水平差的設備生產廠家魚目混珠,影響了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進而對能效標準的制定產生不利影響。
價格過高
中科院能源所教授李凡算了“一筆賬”,將1噸水從平均溫度15℃加熱至55℃為例,電價標準統取值0.62元/千瓦時(度),電熱水器所需費用是30.5元,然而空氣能熱水器只需7.22元,也就是說,空氣能熱水器所耗費的電量只是電熱水器的1/4。“空氣能不向外界釋放任何廢氣、廢水、廢渣,是一種理想的綠色技術。”趙克如是說。
然而,與低至數百元的燃氣熱水器以及千元左右的電熱水器相比,空氣能熱水器動輒數千元的價格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空氣源熱泵里有壓縮機,相對于其他單一的熱水器型號,采購成本就較高。再加上很多時候空氣能熱水器對于家庭用戶來說一年也就省1000-2000元,這個數目對于一般消費者來說吸引力不大。”
趙克指出,空氣能熱水器的節能優勢在商用場合更加明顯。“像大學、工廠、醫院、賓館這些地方用水量比較大,這個時候,如果能采用空氣能熱水器,那么節能效果以及相應的經濟收益,那是非常明顯的。一方面是降低了經濟成本,另一方面也節省了管理成本。因為空氣能熱水器大多是自動的,不用像以前那樣需要請專門人員值班管理了。”
“北上”難題待解
中科院能源所相關專家曾介紹,目前國內空氣能熱水器在低溫狀況下技術還不穩定,這制約了整個行業的擴張。在-20℃的嚴寒當中,熱泵熱水器還能正常運轉,還能用上高達65℃的熱水,這幾乎是北方老百姓的奢望與夢想,也是熱泵行業視為臨界狀態突破的尖端技術。
“這也是空氣能熱水器生產廠家和市場集中分布在長江以南的一個原因。”馬德軍介紹說,從國內空氣能熱水器生產版圖來看,生產廠家集中在珠三角的佛山、東莞、深圳和珠海以及長三角的杭州、寧波地區。而消費市場上,廣東、福建、浙江為第一集團軍;湖南、云南、廣西、江西為第二集團軍;江蘇、安徽、湖北、貴州、四川、海南為第三集團軍。北方市場目前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合同能源管理是未來方向
“空氣能行業目前不少企業為了競爭打價格戰,形成了一種惡性競爭的態勢,急需扭轉。”業內專家表示,未來空氣能行業的發展,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熱泵技術應朝多元化一體化的方向發展。要提升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盡可能使得熱泵在用途上更加廣泛,既能供熱,又能制冷,還能提供洗澡用熱水,這樣就自然拉寬了行業的寬度。對于投資者來說,也更愿意傾向于選擇空氣能相關產品。
另外,要借助合同能源管理打造空氣能在整個節能環保行業中的地位。目前來看,在國家層面上,空氣能還沒有獲得像其他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水能)的優惠待遇,因此需要借助合同能源管理這一形式進一步打造空氣能的“品牌效應”。同時借助合同能源管理,社會單位更容易認可空氣能。通過提供一整套的節能服務和改造比單純銷售節能產品往往更受用戶的歡迎,但這也需要企業具備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