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背景
(1)打響區域品牌,推動絨毛產業長遠發展的需求。
為進一步打響和推廣巴彥淖爾羊絨產業及品牌,須整合絨紡產業資源來提高本市羊絨產業及品牌的質量與影響力。進而調整羊絨加工產業結構,增強產業發展活力,創新產業發展思路。最終推動“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和發展,實現長遠發展。
(2)推動行業技術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需求。
羊絨加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羊絨加工技術更新能力不足,產品設計水平不高,核心品牌開拓能力不足,過度依賴外部訂單和貼牌生產,自有品牌市場競爭力差。通過建立絨紡產業園,有效整合資源來支持絨毛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推動企業采用新工藝、研發新產品,豐富了核心競爭力,增強本市羊絨加工產業技術含量并提高產品價值。
(3)市場提升的需求。
隨著國際羊絨制品市場一體化的到來,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使消費者對羊絨制品的需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追求。羊絨制品是名貴典型的紡織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因此,消費者更加追求羊絨制品的個性化、舒適化、品牌化和時尚化。只要了解廣大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促使羊絨加工企業及其產品必須推進產業全面升級,實現羊絨制品向時尚、高雅、品牌、質量的方向發展,就能使本項目順利落實。
二、建設條件
(1)中國羊絨產業發展情況:目前,世界羊絨年產量在2萬多噸,中國羊絨產量1.8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80%以上。我國有2600多家絨紡企業,年加工羊絨能力達2萬噸左右,加工量占全世界90%左右,羊絨深加工能力達到5000萬件,年出口無毛絨3000多噸,羊絨初加工產品占世界貿易80%以上,已發展為世界羊絨制品加工中心。
(2)內蒙古自治區羊絨產業發展情況:內蒙古是我國絨毛羊數量最多、絨毛產量最高的特色優勢產區,羊絨、細羊毛產量穩居全國首位。2018年羊絨產量為9500噸,約占全國羊絨產量的46%,世界羊絨產量的1/3;產細羊毛7萬噸,占全國的40%以上。規模以上羊絨制品加工企業約160多家,生產羊絨衫1160萬件,羊絨圍巾4300多萬條,居全國第一位。擁有“鄂爾多斯”、“鹿王”、“維信”、“兆君”等60多個品牌。
(3)巴彥淖爾市及周邊地區羊絨產業比較優勢
巴彥淖爾市: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巴彥淖爾。我市是全國最/大的無毛絨和羊絨制品生產基地之一,且無毛絨和羊絨制品又是巴彥淖爾市出口額最/大的商品。全市有對外貿易經營備案絨紡企業35家,絨紡產品年出口額6000萬美元,主要銷往歐美、日本、韓國、香港等地。本地盛產的二狼山優質白山羊絨具有纖維細長(細度在13-15微米),拉力大(4.2~5.5之間),凈絨率高(55%以上),彈性強、光澤和手感上乘,顏色正白等優點,曾獲意大利紫格那國際金獎,素有“纖維寶石”和“軟黃金”的美譽。目前,全市絨紡企業56戶,規模以上企業18戶,從業人員1.3萬人,有羊絨分梳機2000多臺,羊毛分梳機3500多臺,擁有年分梳山羊絨6200噸、分梳綿羊絨6000噸、羊毛15000噸,紡紗750噸、羊絨制品930萬件的生產能力,羊絨加工量占內蒙古產量的1/2、全國的1/4、全球的1/5,具有產量、品質、分梳、出口四大優勢,是與河北清河、寧夏靈武為代表的三大羊絨流通集散地之一。開發區聚集著全市95%的絨毛企業,維信、春雪、浩森、金天陽、大興、利一泰、天馬、圣絨、九士祥、米真等羊絨企業都聚集于開發區。
鄂爾多斯:絨紡企業79戶。原絨收儲量達5300噸,紡紗能力達1900噸,生產羊絨衫約460萬件。
寧夏:絨紡企業64戶,原絨收儲量12000噸,分梳羊絨13000噸,羊絨條1200噸,紡紗1900噸,羊絨衫500萬件。
蒙古國:蒙古國有山羊數量2730萬頭、可產原絨8490噸。洗凈絨年生產力5990噸,其中4672噸洗凈絨出口中國、蒙古國留1318噸;年產無毛絨4606噸,紡紗440噸,羊絨產品220萬件。蒙古國生產企業數量和技術有限,只能生產100%的羊絨制品,產品種類單一,初級加工企業23家,羊絨成品加工企業15家。
三、建設內容
①建設中小絨毛創新創業園
一是集中選洗。盤活閑置優質資產,招引小微分梳企業入園聚合,建設全國大型絨毛選洗中心,努力實現絨毛統一選洗─廢水統一處理達標排放─選洗中形成的羊毛脂統一利用的生態循環產業鏈。
以沃爾絨業服務平臺為依托,利用1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對內一家一戶獨立生產、對外組成聯合體,現已入駐羊毛企業28家,梳絨裝機量達1300臺。
二是規模分梳。以現有精品羊絨毛分梳為基礎,擴大我市中高端無毛絨的市場美譽度和影響力。在此基礎上,政策強力支持,擴大絨毛分梳規模,力爭在3-5年內使全市絨毛分梳能力達到5萬噸,高品質無毛絨產量5000噸,綿羊絨生產達3萬噸,建成全國最/大精品無毛絨生產基地。
三是擴大紡紗規模。在現有紡紗能力基礎上,新上紡紗生產線。
②打造現代絨紡城
以兼并重組開發區現有大型絨紡骨干企業為主(包括金天陽、大興、利一泰等),通過政府參與、企業配合,引進外來大集團、公司與銀行、資產公司對接,重組、整合、盤活羊絨企業不良抵貸資產。重組后主要以生產紡紗和面料為主,最終以上所述的各生產要素有機融合,打造出特色鮮明的現代絨紡城。
③新建巴彥淖爾絨毛紡制品交易中心(含電商和物流)
依托緊鄰臨河B型保稅物流園區和國道242(甘臨公路)穿區而過的區位優勢(國道242西側絨紡產業園),搭建現代貿易交易平臺,建設倉儲、物流、信息、金融擔保等功能完備的羊絨(毛)市場交易中心,對內服務巴彥淖爾絨毛行業、面向內蒙,對外沿一/帶一/路承接北面蒙古國的特色農畜產品,向西與新疆、青海、西藏等絨毛實現貿易互通,東南方向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大市場,形成一個覆蓋全市、服務全區、輻射全國、面向國際的農畜產品產業發展帶和物流走廊。
④組建大型絨毛收儲集團公司
四、投資估算:總投資57800萬元
五、效益預測:銷售收入150000萬元,年均利潤26796萬元,年均稅后利潤20097萬元
《絨紡產業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寫大綱
一、總論
1.1 絨紡產業園工程項目名稱、建設單位
1.2 絨紡產業園項目背景
1.3 絨紡產業園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4 絨紡產業園項目概況
1.5 絨紡產業園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依據
二、絨紡產業園市場分析
2.1 行業發展情況
2.2 市場競爭情況
2.3 項目產品市場分析
2.4 該項目企業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優勢分析
2.5 項目企業綜合優勢分析
2.6 項目產品市場推廣策略
三、絨紡產業園產品方案和建設規模
3.1 產品方案
3.2 產品應用領域
3.3 產品特點
3.4 產品營銷策略
3.5 建設規模
四、絨紡產業園項目地區建設條件
4.1 區位條件
4.2 自然地理
4.3 產業園區發展狀況
4.4 項目所在地基礎設施
4.5 社會經濟條件
五、絨紡產業園項目工藝技術方案
5.1 設計指導思想
5.2 設計原則
5.3 項目主要原輔材料
5.4 項目生產工藝
5.5 產品生產技術方案
六、絨紡產業園廠區建設方案及公用工程
6.1 廠區建設方案
6.2 公用及輔助工程
七、絨紡產業園項目環*境保護
7.1 設計依據
7.2 項目施工期環保措施
7.3 項目運營期環保措施
7.4 環/境保護估算
7.5 環/境影響綜合評價
八、絨紡產業園節約能源
8.1 用能標準和節能規范
8.2 能耗分析
8.3 節能措施綜述
九、絨紡產業園勞動安全與工業衛生、消防
9.1 設計依據
9.2 安全教育
9.3 勞動安全制度
9.4 勞動保護
9.5 勞動安全與工業衛生
9.6 消防設施及方案
十、絨紡產業園項目組織機構及勞動定員
10.1 管理機構設置原則
10.2 管理機構組織機構圖
10.3 勞動定員和人員培訓
十一、絨紡產業園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11.1 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11.2 項目實施進度表
十二、絨紡產業園項目招投標
12.1 項目招標目的
12.2 招標原則及招投標方案
十三、絨紡產業園估算及資金籌措
13.1 工程概況
13.2 編制依據
13.3 其他費用及預備費說明
13.4 項目估算
13.5 資金籌措與使用計劃
十四、絨紡產業園項目財務評價及社會效益分析
14.1 財務評價
14.2 營業收入及稅金測算
14.3 成本費用測算
14.4 利潤測算
14.5 財務分析
14.6 項目盈虧平衡及分析
14.7 財務評價結論
14.8 項目社會效益評價
十五、絨紡產業園項目風險分析及防范對策
15.1 風險因素識別
15.2 風險防范對策
十六、絨紡產業園可行性研究結論建議
16.1 結論
16.2 建議
絨紡產業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寫作的重點將放在政策可行性(前提:項目的建設必須滿足項目建設地的相關規劃政策)、市場可行性(基礎:沒有市場前景的產品/服務,就沒有的價值)、技術可行性(先決條件:項目產品技術或工藝能夠滿足生產的需求)和財務可行性。
選取項目建設地近五年同類型項目的相關參數作為基數,同時綜合考慮項目自身特點、產品/服務目標群體的接受度、項目覆蓋市場區域、未來市場發展潛力等因素,建立財務預測模型,以求能夠更加貼合市場實際情況。
絨紡產業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周期及費用需根據具體項目情況而定,編制費用主要與項目所屬行業及規模有關,編制周期主要與項目所屬行業及企業能夠提供的基礎資料有關。詳細情況歡迎撥打全國服務熱線
156-2135-8721聯系人:郝東(來電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