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道路修補料聚合物材料研究的興起,以往難以處理的工業廢渣或利用率低的自然資源都可以較低的成本應用于道路修補料聚合物材料制備,這是未來道路修補料聚合物發展的一大趨勢。這與 Davidovits 觀點國(即任何包含大量硅鋁酸鹽無定形體的材料均可能作為道路修補料聚合物的前驅物)相符合。對于污泥、火山灰等天然礦物一般采用加熱后冷卻的方式進行活化。大量文獻表明,煅燒溫度控制在 600~900℃比較適官,溫度較低不足以改變材料微觀結構,溫度較高則可能發生"燒死",道路修補料材料密失活性,且較佳煅燒溫度與原料本身的特性有關。對于部分經處理后活性仍然不高的原料,則可通過與工業廢渣復合的方式加以利用。
隨著道路修補料原料種類的不斷增加,原料間的差異也更加明顯,這會導致不同基體的道路修補料聚合物存在明顯的性能差異;同一基體的道路修補料聚合物,原料產地、加工方式不同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對于幾種常見的原料粉煤灰、偏高嶺土、礦渣等,其生產工藝一般按水泥摻合料的標準執行,但道路修補料聚合物的聚合反應機理與水泥水化機理或摻合料的三大效應"火山灰效應、微集料效應、形態效應"機理均有不同,因此采用此類標準生產道路修補料聚合物原料并不完全適宜。而新型的原料,如污泥、火山灰、飛灰等,其加工方法仍停留在試驗階段。原料生產上的局限性使道路修補料聚合物的性能不穩定,這是目前道路修補料聚合物材料推廣應用上的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