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于未來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動能,具有足夠的發展韌性與成長空間。從橫向比較來看,由于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繼續推進市場化、城市化與國際化釋放的能量無疑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從縱向比較來看,“十三五”以來,我國經濟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上,與以往相比,有三大驅動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有利因素。
第一,服務業躍升為第一大產業。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為45.5%,躍升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至此,我國經濟已經轉變為服務業主導型經濟。2013—2018年,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占比不斷攀升。今年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7.3%,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18.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長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1.3%,高于第二產業24.4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1%,消費繼續成為需求動力的主導力量。
第二,工業發展提質增速。從2018年數據看,工業效益質量不斷提升,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49%,比上年提高0.11個百分點。全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5%。該兩個重要指標均為歷史較高水平。工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新動能發展壯大。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9%;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9%;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2.9%;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4.6%。新興產業在經濟增長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三,創新驅動加力提速。一是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屢創歷史新高。2018年,全國R&D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1.6%,研發密度為2.18%,比上年提高0.03個百分點。創新扶持力度持續加大,我國現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R&D投入強度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發展中國家前列。二是創新產出持續提升,創新成效穩步增強,國家統計局測算,2017年中國創新指數為196.3(以2005年為100),比上年增長6.8%。分領域看,創新環境指數、創新投入指數、創新產出指數和創新成效指數分別達到203.6、182.8、236.5和162.2,分別比上年增長10.4%、6.2%、5.9%和4.8%。我國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創新能力向高質量發展要求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