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鉆機/沖擊器行業在經歷十幾年高速發展之后進入了關鍵時期。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政府拿出了4萬億來刺激經濟發展,在這個大規模刺激計劃的作用下,中國鉆機/沖擊器產業在2010年出現了“井噴式”增長,裝載機增長近40%,挖掘機增長甚至超過了70%!中國市場的鉆機/沖擊器銷量在2010年超過全球其它市場的總和!
不幸的是,僅僅2年之后,市場的拐點就出現了。2012年行業具代表性的裝載機和挖掘機市場均下降超過30%,2013年這種下滑趨勢依舊,更是出乎很多人的預料。行業內很多企業面臨困境,產能過剩,贏利下降,銀行還貸負擔沉重,財務風險嚴峻,是我們停下腳步對行業和市場進行一番反思的時候了。
4萬億害了鉆機/沖擊器行業
很多人認為:4萬億給中國鉆機/沖擊器行業帶來了春天。的確,在經歷了10年高速增長之后,4萬億給這個行業又打了一針強心劑!2010年這個行業上上下下喜笑顏開,客戶拿著錢到處找設備,很多品牌的挖掘機和裝載機都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很多企業顯現出“產能不足”。
為此,幾乎每個鉆機/沖擊器企業都開始從銀行貸款,找政府買地,投資設廠,拼命擴張增加產能,建立海外生產基地…似乎每個企業都堅信:高速增長的奇跡將會繼續,我們必須做好準備迎接更大的市場需求!
欣欣向榮的市場讓政府和銀行也坐不住了,很多地方政府主動游說那些鉆機/沖擊器企業來本地投資,廉價提供土地,促進當地的就業和稅收;銀行也主動找企業提供貸款,為市場提供融資,為新廠投資提供支持,一時間銀行里似乎有用不完的錢,客觀上也讓這個行業的發展變得更加不理性。這種瘋狂地擴張讓很多中國鉆機/沖擊器制造企業的產能都嚴重過剩。
客觀地說,4萬億害了鉆機/沖擊器行業!
首先,4萬億刺激計劃是政府把今后幾年要做的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前了,可經濟有自身發展的規律,違反規律做事一定會付出代價。4萬億造成很多制造企業產能過剩,擴大產能時從銀行的貸款也給企業未來的發展造成沉重負擔,大量的銀行資金進入這種低效的制造業也給銀行業形成巨大風險。所以說,2008-2010年政府推行的大規模刺激計劃拖延了中國經濟升級的步伐。
其次,由于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被提前,當企業產能擴大以后,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卻突然消失了。雖然每家鉆機/沖擊器企業都在努力開拓海外市場,可在全球經濟衰退的環境下海外市場的容量有限,中國鉆機/沖擊器產能過剩似乎變成一道無解的課題;第三,各鉆機/沖擊器制造商為了消化嚴重過剩的產能,都推行了更加激進的商務政策,比如零首付、分期付款等,使原本就很高的財務風險變得更加難以控制;第四,行業過度競爭的結果是,很多企業和經銷商掙扎在生死邊緣。2012年中國共有11家企業進入全球鉆機/沖擊器制造商50強行列,可8家企業處于微利或虧損的狀態。這種情況下,中國鉆機/沖擊器品牌很難在產品研發、完善流程、企業內部管理和財務風險控制等方面加大投入,而經過10多年粗放型的快速發展,這些軟肋恰恰是中國企業亟需改善的地方。
傳統的企業認為自己的價值就是為股東創造更多的利潤,具體就體現在企業收益與成本支出之間的關系:
V企業價值 = V企業收益 - V企業成本
V企業價值 > 0 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這也是馬克思所說的創造剩余價值。
而對于用戶來說,他們購買的鉆機/沖擊器是生產資料,目的是為了賺錢,客戶價值體現在客戶對產品和服務是否認為物有所值:
V客戶價值 = V客戶收益 - V客戶成本
換句話說,客戶價值就是客戶收益減去客戶的支出,客戶在設備上的投資為他帶來了多少回報。V客戶價值 > 0 是客戶忠誠的必要條件,卻還不是充分條件。一個用戶的設備雖然為他賺了錢,可如果他鄰居的設備收益更高,他也不一定會滿意,成為你的忠誠客戶。
在當今的社會,企業與客戶的關系早已變成一種合作伙伴關系。所以,企業的價值不能只考慮企業的收益,企業創造的總價值應該還包含客戶價值,因為如果客戶賺不到錢,他們就會離你而去,企業的價值也會打折。現在投行在考慮收購一家企業時,也會認真考察這家企業的客戶資源,雖然客戶清單不在資產負債表上,卻是這家企業一項重要的資產。
所以,企業的總價值應為企業價值和客戶價值的總和:
V企業總價值 = V客戶價值 + V企業價值
= (V客戶收益- V企業成本)- (V客戶成本- V企業收益)
= 增值服務 - 耗散價值
客戶成本中包含了設備的購買價格、人力和燃料費用以及設備養護成本,設備從企業出廠到用戶手里,這中間產品的加價在用戶眼里都是耗散價值!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經銷商如果只是急功近利,只專注做產品銷售,不能為用戶提供產品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務,你就只有耗散價值;沒有增值服務,你只能靠價格競爭,靠商務政策的“刺激”贏得訂單,終你將被市場和用戶所拋棄!
世界在改變,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當很多中國鉆機/沖擊器企業誓言年銷售額過百億的時候,淘寶和天貓去年“雙十一”那天就銷售191億!多少實體店、商場已被互聯網所取代,如果你只專注于銷售,你存在的價值就是零,作為經銷商你隨時可能被互聯網所取代,客戶可以從互聯網上購買挖掘機、裝載機和零配件,交貨及時,價格比你的更便宜!
如何增加客戶價值?當然是服務和后市場!你要利用好與用戶接觸的每一個“真實的瞬間”,為用戶創造增值服務,幫助用戶賺錢,讓用戶更依賴你。其實在鉆機/沖擊器行業,制造商與用戶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從新設備選型、交付使用、操作培訓、交車檢查、維護保養,到配件供應、故障診斷、設備維修、設備評估,再到設備大修、二手設備以舊換新、再制造,用戶的每一種需求,你都能提供增值的服務。換句話說,一個用戶在你那里購買了設備,你可以選擇跟他做一次生意,也可以選擇跟他做一輩子的生意。
當前市場的增長雖然疲軟,可設備保有量卻是有史以來高的,這些設備能為你帶來后市場的利潤,保證公司的健康發展,同時為用戶提供了佳的客戶體驗,口碑相傳,可以提升我們的品牌。
我在這個行業工作了10年,這期間做過外企、合資企業的高管,負責過國際業務和產品研發中心,還在經銷商工作過。從不同的角度端詳這個行業,我發現外資品牌與國產品牌有一些很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渠道戰略不同
我們都知道“渠道為王“的道理。卡特彼勒進入中國市場時,他們選擇全球合作多年的四個經銷商,共同開發中國市場。沃爾沃有25家經銷商,每個省都有一個獨家經銷商,根據經銷商的實力,給他們足夠大的區域,確保他們能夠贏利,從而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好市場和服務。
國產品牌的策略卻不太相同,追求更多的是市場覆蓋率,很多品牌選擇上百家經銷商,有些區域還不是獨家經銷,形成人為的內部競爭,認為這樣的競爭機制可以提升市場參與率和占有率,實際上卻影響了經銷商的贏利能力。
國外品牌的經銷商少而精,強調與經銷商的合作伙伴關系,你中有我,共同發展。他們政策穩健,關注經銷商的風險控制和贏利能力;國產品牌的經銷商多卻不強,很多市場策略是從制造商立場出發,政策比較激進,關注市場占有率的提升,對經銷商常常是軟硬兼施。
沃爾沃收購山東臨工時,曾經請世界著名的顧問公司貝恩做過一個調查,他們發現:低于一定銷量的經銷商,對品牌的貢獻很低,如果沒有足夠的設備保有量和后市場占有率,他們也很難贏利和生存,在市場遇到波動時,將是先垮掉的經銷商。
墨西哥經濟蕭條期間,卡特彼勒幫助其經銷商度過了難關,而其競爭對手的代理商都全軍覆沒;當經濟情況好轉時,卡特彼勒成了當地惟一的供應商。沃爾沃在經濟困難時期也曾經注資幫助其北美的經銷商。所以,在目前嚴峻的市場形勢下,重要的是幫助經銷商一起度過難關,并借機整合經銷商的渠道,使經銷商變得更強,負責的區域更大,提高他們的抗風險能力。
第二是理念
國產品牌很多都是銷售主導型的企業,他們也強調服務,但提得更多的是服務態度和及時性,因為更多地是我們依賴用戶,而不是相互依賴。客戶關系管理理念中,希望建立一種新型的客戶關系,一種合作伙伴的關系。
如果國產品牌不改變對配件和后市場的態度,他們將很難擺脫營銷商務政策中的“刺激”,制造商和經銷商就無法擺脫巨大的財務風險,很快就會面臨無法可持續發展的境地。
2008年我曾經考察沃爾沃建筑設備在西班牙的經銷商,他們關注的不僅僅是新設備的銷售,還有公司的健康發展和風險控制。沃爾沃提出的經銷商“吸收率超100%”的理念,即要求后市場創造的利潤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大于公司的運營費用,這種看似“保守的”經營戰略在歐洲金融危機顯現出優勢來,2011年他們只銷售出20多臺設備,可依靠后市場的贏利能力仍能夠保證公司穩定的現金流,并且沒有裁員。
在危機到來時,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這難道不值得中國的經銷商借鑒和學習嗎?
第三是配件
國外品牌在設計產品時就考慮到了后市場的服務,推向市場的設備都有完備的零配件圖冊,包括部件內部的維修零件,在線查詢等。國外品牌與全球供應商簽訂嚴格的采購合同,有些甚至簽訂戰略合作伙伴協議,供應商供給卡特彼勒和沃爾沃等公司的零部件,都必須打上卡特彼勒或沃爾沃的標識,同時不允許對外宣傳自己是這些品牌的供應商,更不允許向其用戶和經銷商供應配件,避免沖擊制造商和經銷商的利益。
這些國外品牌剛剛進入中國時,常常由于配件供應不及時造成客戶設備的停機,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這也曾經是國產品牌對外國品牌的“競爭優勢”之一。經過多年的努力,多數國外品牌都改善了自己的服務和配件供應,對原廠配件的有效控制讓他們的經銷商從后市場收獲了豐厚的利潤,客觀上也幫助經銷商加強了客戶關系的管理。
國產品牌則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設備推向市場時,設備上的零部件還都標著供應商的商標,零部件圖冊也不完善,只有零件總成號碼,缺少二級維修配件。對供應商通常也沒有限制,甚至鼓勵供應商參與后市場的服務與配件供應,比如:裝載機中發動機的服務和配件供應就外包給發動機廠的經銷商。
這種做法的初衷也許是為了減輕制造商的服務壓力,避免用戶擔心,其后果卻是放棄后市場的利潤,降低了用戶對經銷商的依賴,從客戶關系管理上講是極大的錯誤。因為在用戶眼里,你只有耗散價值。當市場低迷時,經銷商無法依靠后市場的利潤來生存,很多經銷商將會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說起世界上鉆機/沖擊器行業的百年老店,卡特彼勒有110多年的歷史,沃爾沃建筑設備公司180年,山特維克150年,阿特拉斯.科普柯140年……每家百年老店的背后都有他們精彩的故事。
2009年經歷全球金融危機時,卡特彼勒、沃爾沃等跨國公司也遭遇大面積的虧損,可短短一年以后他們就扭虧為盈。中國企業面臨的市場形勢要好很多,畢竟中國的GDP增長仍超過7%,可2012年中國鉆機/沖擊器企業已經出現大面積虧損。在經歷了2012年市場巨大下滑的波動之后,中國鉆機/沖擊器行業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拔苗助長并不符合經濟規律,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特別是控制風險的能力。90年代我在德國留學時,極少能在展覽會上見到中國企業的身影;近幾年在慕尼黑的寶馬展上,中國企業一個個巨大的展臺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來了!這讓我們每個中國人都無比自豪。我們更需要的不是曇花一現的明星企業,而要打造中國人自己的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