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國際高效電機大會MotorSummit”于7月10日在江蘇省鎮江市召開。“這是首次在中國舉辦這一盛會,今后計劃每兩年舉辦一次,與瑞士蘇黎世召開的會議交相輝映,逐步形成輻射亞太主要經濟體的行業長效交流合作平臺。”國際高效電機大會主席康拉德表示。
工業節能的“牛鼻子”
據了解,國際高效電機研討會是電機領域全球性的行業盛會,按慣例每兩年一屆在瑞士蘇黎世召開,定期就高效電機制造、電機系統節能與相關市場機制探索等前沿政策、實踐現狀與趨勢進行探討,同時為切實促進全鏈條行業合作提供資源整合協調與技術咨詢。
據統計,電機系統消耗中國約75%的工業用電和64%的全社會用電。而中國電機能效平均水平比發達國家低3%~5%,電機系統運行效率比國際先進水平還落后10%到20%,能效提升空間巨大。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表示,電機是我國用電量最大的終端用能設備,目前中國電動機的保有量大約21億千瓦,年耗電量約3.4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64%,其中工業領域的電機用電量約占工業用電量的75%左右,對照國際先進水平,我國電機的設備生產和使用的總體水平還有不少差距,95%以上在用的低壓電動機屬于相對低效的產品,因此大力推進高效電機設備的生產和應用是當前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工業綠色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重要舉措。
他說,國務院在今年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明確提出要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工業的綠色發展,提出了新的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到2025年,工業增加值的能耗比2015年下降34%,同時中國也向世界做出了承諾,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
“應該說對于大多數制造企業特別是加工企業來說,電動機是牛鼻子,抓住了電動機這個關鍵的環節,也就找到了我們節能降耗降本增效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一個有效途徑之一。”高云虎說道。
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說:“瑞士Top10節能中心是一個致力于推動超高能效產品基準的國際公益組織,目前已經在鎮江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主要業務是對電機的能耗做出評定,并提出改進建議。”
戴尚賢說,此次大會的召開就是希望能通過各種方式把瑞士能源的政策以及經驗傳到中國來,并把最高效的產品提供給中國市場。
如何運作
工業和信息化部在《電機能效提升計劃(2013~2015年)》(以下簡稱提升計劃)提出:到2015年,實現電機產品升級換代,50%的低壓三相籠型異步電動機產品、40%的高壓電動機產品達到高效電機能效標準規范;累計推廣高效電機1.7億千瓦,淘汰在用低效電機1.6億千瓦,實施電機系統節能技改1億千瓦,實施淘汰電機高效再制造2000萬千瓦。
據初步測算,全國累計實施推廣高效淘汰低效電機系統節能改造6000多萬千瓦,高效電機市場的占有率由3年前的約3%提升到目前的約17%左右。
“但再高效的單一電機是沒有用的,在實驗室中的電機也是沒有效率的,效率只有在真正工作中才會產生。”康拉德說,因此現在我們更注重將電機能效從系統工程的角度來考量。
康拉德介紹,70%左右的工業用電其實是在電機系統,比如說泵、風機、壓縮機還有傳送帶等等。因此單一的強調高效電機本身并不科學。“如果我們要達到最大化能效,必須要從系統著手,這包括輸電干線以及每一個部件構成整個的系統。單個設備效率的提高帶來的節能的效果應該是1%到6%,但是整個系統效率的提升會帶來節能效果10%到30%。”
因此,現有和新建工廠中的高效電機和系統可為緩解中國氣候和環境問題做出巨大貢獻。從全電機系統著手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即高效電機和搭配合適規格的拖動設備,使用高效傳動帶和齒輪,減少低效的節流閥和擋板,合理利用變頻設備,這些措施結合起來,可獲得20~30個百分點的可持續節能效率。
而為了比較好的核算出電機系統改造以后的節能效果,就需要有一套節能量評估標準,其中還包括通風機和泵的部件。然后在整個核算方法當中采用機器模型的方法,再去測算每一種設備節能效果的時候,找到影響系統效率的因素。
最后根據診斷報告,會看出整個電機系統當中什么地方有問題,應該用什么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并做出不同方案,找到節能量最大的推薦使用。這樣才能讓用戶一目了然,了解改造之后所帶來的效果。
一般來說,提高電機效率的方式有多種,只不過企業習慣上采用優質材料和部件優化電機結構,提高加工的精度改進生產工藝,提高電機系統運行效率的方式。此外,從經濟上看,也不是所有的場合都適用采用更高效率的電動機,而是整個工藝系統最匹配的,并選擇合理被拖動設備的效率及節能裝置。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成本的降低,不同能效等級的效率應該得到適當的提高,這是我們的建議。”康拉德說,如果應用得當,在提高節效方面的投資通常可以在3年之內由節約的成本收回。
三步走
中國工業報記者獲悉,在《提升計劃》推進過程中,發現單純更換高效電機對系統效率提升有限。雖然國家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對替換高效電機給予補貼,因為單點替換的節能潛力有限,企業為此主動替換的積極性不高。
此外,由于絕大多數企業沒有專職的能源管理人員開展電機系統節能工作,從系統角度沒有相關的能效檔案和數據,沒有將挖掘系統節能潛力和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改造常態化。而更重要的一點調動企業的主觀能動性是重大課題。
高云虎說,中國已清醒地認識到電機能效提升工作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和差距,主要表現在電機技術創新還相對滯后,調速系統、傳動系統以及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電機系統的標準技術服務支撐體系還不夠完善,改造的模式亟待創新,電機產業的市場化發展機制還不健全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工信部將以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為契機,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進一步提升電機能效水平,重點推進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強電機產品設計和技術創新,促進產學研的合作,加快高效電機制造業的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電機生產企業要從綠色生態設計的源頭抓起,構建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和生產制造全過程的綠色制造體系,全面提升能效水平,要引入互聯網+的理念,加強電機產品及系統的個性化的定制,提高企業創新的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第二,加強電機系統能效提升模式的創新,在電機系統應用和改造的領域,要針對不同的行業和工礦運行特點實施專項改造提升的計劃,改變簡單的更換低效電機的單一模式,確實提升系統的能效,積極探索和推廣市場化的改造模式,鼓勵節能服務公司和金融機構進入能效提升的領域,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和無限的活力。
第三,加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調整。當前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加強節能減排制度化的建設,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體制方面要重視法規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進一步強化政府部門的監管;在機制方面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第三方為支撐,政府為保障的技術創新體系,營造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與會專家表示,電機系統能效提升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持續不斷推進,首先必須發揮標準的引領和監督約束作用,分領域分行業實施電機系統的改造;其次電機能效提升的核心就是技術創新,因此必須繼續推進節能電機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最后必須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