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新政在指導性可操作性上尚待加強
一年多以來,中國大大小小的鋼鐵企業都或是熱切期待,或是提心吊膽地,等待著一個影響產業前景和企業命運的政策。
通過各種解讀,“鋼鐵新政”的一些新意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襯氟閥門在產業布局調整一章,根據區域資源、環境狀況,對東北、華北、東南沿海、中南、西南、西北地區分別作出了指導性的規劃。同時還明確,原則上不再單獨建設新的鋼鐵聯合企業、獨立煉鐵廠、煉鋼廠,不提倡建設獨立軋鋼廠,必須依托有條件的現有企業,結合兼并、搬遷,在水資源、原料、運輸、市場消費等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進行改造和擴建。
另外還有兩點也引人注目,一是對新建或改造項目定下了嚴格的準入指標,二是把循環經濟概念首次引入鋼鐵產業政策,并且有一些具體的要求。
上面大概是“鋼鐵新政”明顯的新意。而另外兩個缺乏新意的方面,卻容易被人忽視。北京梅塔科咨詢公司總經理許中波就深感“鋼鐵新政”缺乏新意。
他認為,一方面,鋼鐵產業政策雖然對準襯氟球閥入作了嚴格規定,但是對近幾年已經大量出現的低水平的產能卻沒有明確的處理意見。對這些已經誕生“殘疾兒”,為什么沒有一個治理的時間表呢?所以鋼鐵產業政策對中國已經存在的產能過剩,缺少有新意的辦法。
另一方面,對今后的產業規劃有些空泛。比如提到“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集團,進行跨地區的聯合重組,到2010年,形成兩個3000萬噸級,若干個千萬噸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其實只要寶鋼的1000噸新項目上馬,鞍鋼和本鋼實現合并襯氟蝶閥,兩個3000萬噸級的企業集團很快就能出現,作這樣的規劃意義其實不大。
顯然,鋼鐵新政在指導性、可操作性上尚有加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