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進我市物流業的發展,按照市政協總體工作安排,市政協經濟委員會組成課題組,從7月下旬開始,在劉亞光副主席的帶領下,組織部分經濟界別委員,聯合民盟、民進、九三學社,先后深入到市區物流產業園區、市直相關部門及部分物流企業,就我市物流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形成了加快我市物流業發展的調研報告。9月26日,市政協召開十二屆七次常委會議,重點圍繞推進物流業發展進行協商建言。
我市物流業發展勢頭良好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及各縣區高度重視物流業的發展,在規劃引領、政策扶持、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2013年我市被國家確定為現代服務業試點城市之后,物流業發展勢頭很好。目前,我市注冊的物流企業2563家,大致分為運輸企業、生產企業自有物流、新興快遞業等類型。2013年物流業實現營業收入82.8億元,同比增長7.0%;運輸、倉儲、郵政業實現增加值46.76億元,同比增長11.3%。
制定了物流業發展相關規劃。2011年我市制定了《本溪市商貿物流“十二五”發展專項規劃》。2013年重新啟動了修改編制規劃工作,編制完成了《本溪市商貿物流產業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對城區物流業的發展進行了定位,明確了各城區物流業發展方向,確定了本溪市物流業發展四年行動計劃。
部分物流園區建設取得一定成效。我市物流園區經過幾年的培育,已進入了建設和發展階段。一些縣區高度重視物流業發展,本溪彩北商貿物流產業園區注冊物流企業22家,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20億元;本溪橋北物流產業園注冊企業11家,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11億元;南芬區下馬塘物流園預計今年底主體建成;桓仁縣西江物流產業園引進江蘇金建集團投資項目,擬投資11億元;高新區天士力物流港業績突出,2013年完成營業收入9億元。本溪彩北商貿物流產業園區、本溪橋北物流園區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物流示范園區。
重點項目招商取得一定成果。我市物流業巨大的發展潛力,極大地吸引了一批物流企業的入駐,先后有俊安滿孚首成、本溪溪源車業、中海北方物流有限公司、銘利達物流、天士力醫藥物流等入駐到我市物流園區。其中,本溪俊安滿孚首成、本溪溪源車業有限公司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物流示范企業。
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2014年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其中涉及物流業方面共12條,對重點物流項目建設、物流業用地以及重點物流企業發展給予資金扶持和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同時,為更好地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成立了本溪市物流協會,協會充分發揮了行業自律和橋梁紐帶作用,為我市物流業的大發展、快發展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制約我市物流業發展的問題仍然突出
我市物流業發展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和全國及省內其它先進地區相比,無論是發展勢頭、發展規模、增長速度,還是服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約我市物流業快速發展的問題仍然突出。
沒有很好地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我市物流園區缺乏高水準規劃引導,部分園區尚未編制發展規劃,更沒有控制性詳細規劃,還存在推著干的現象,導致園區布局不合理,配套性不強。市政府雖然出臺了對全市物流園區建設和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各園區之間銜接不夠,缺少統籌的規劃和鏈接,仍處于各自為政的局面。個別園區建設還僅停留在書面上,只是有一個規劃,還沒有認真地組織實施。物流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特別是路網、物聯網建設相對滯后,招商引資實際落地項目少,目前我市初步建設的四個物流園區和一個物流中心注冊企業不到40家。
物流企業規模小。我市物流企業數量較多,但具有一定實力的物流企業很少。我市現有貨運車輛27238臺,大型(大于4噸)車僅占34%,而小型(2噸以下)車輛占到62.7%,運輸大宗貨物的能力明顯不足。營運車輛社會化、集約化管理程度低,無法提供完整的貨物購、運、調、存、管、加工和配送全過程服務,不具有現代物流集約化、一體化、信息化的功能。物流企業倉儲能力低下,大多是簡單的貨物堆場,經營模式較為原始,缺少自動托盤、貨架、集裝箱、裝載工具和自動揀選設備以及電子信息平臺等現代物流業必備的設備,缺乏市場競爭力。
快遞業服務能力不強。我市快遞企業多數以加盟形式出現,企業總部只收取加盟費,對企業投入不足。電子商務不發達,適于快遞業務的商品較少,使進出口件比例為6:1,企業利潤空間不大。區域覆蓋能力不強,服務網點不夠健全,多數企業由于缺少政策、資金的支持,僅限于在市區和近郊發展,沒有延伸到偏遠地區。大多快遞公司沒有固定場所,影響工作效率和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