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鋼材價格“倒掛”讓眾多鋼貿商感到頭痛,不少鋼貿公司退出了鋼廠的代理,不向鋼廠訂貨了。
在上海從事鋼材貿易的何總對價格“倒掛”也深有感觸,他剛向鋼廠訂購一批螺紋鋼,付了貨款,可貨還在途中,現貨市場的螺紋鋼銷售價格已經下跌了80元/噸,眼看自己訂的這批貨因價格“倒掛”而虧損,何總十分心疼。為此,何總一直在思考應對價格“倒掛”的良策。
“解鈴還需系鈴人”。何總認為應對鋼材價格“倒掛”還得從源頭上找出路。于是,何總一連走訪多家鋼廠,與他們聯手,一起探索應對價格“倒掛”的措施,使從鋼廠訂貨的價格接近市場銷售價格,逐漸消除價格“倒掛”現象。
何總與一些中小型鋼廠結成聯盟,針對鋼廠資金緊缺的狀況,與鋼廠達成協議,由何總公司向鋼廠投入一筆數目可觀的資金,緩解鋼廠資金緊缺的矛盾,而鋼廠給予何總的鋼材訂貨價格隨行就市,承諾不高于市場銷售價格,確保何總有一定的盈利空間。下一步,何總考慮與鋼廠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關系,以投資形式占有鋼廠一定比例股份,與鋼廠形成資源共享、風險同擔的合作機制,從而獲得長期雙贏,從根本上消除價格“倒掛”的困擾。
何總還在實踐中尋找應對價格“倒掛”的種種良策,其中之一就是鋼廠、商家、用戶三方聯手,共同防范價格“倒掛”風險。一次,何總公司承接到一個大型建設工程的鋼材供貨合同,其中螺紋鋼、線材等鋼材供貨量有1萬余噸,還有各類板材、型鋼和鋼管,也有近萬噸,供貨的周期較長,在一年左右。項目方要求何總公司根據工程施工節點分批按時供貨,確保工程施工用料。在承接該供貨項目之前,何總首先想到的就是鋼材價格“倒掛”問題,如果這2萬多噸鋼材每噸“倒掛”50元,公司的虧損就極大。為此,何總與鋼廠和終端用戶進行溝通,在三方簽訂合同時鎖定資源和價格,不論現貨市場價格如何變化,這批供貨合同中的鋼材價格不變,貨款資金由何總公司墊付,終端用戶貨到付款。這樣由鋼廠、用戶和鋼貿商三方聯合建成“防火墻”,從源頭上排除了因價格“倒掛”帶來的風險,何總實現了“旱澇保收”。
何總應對價格“倒掛”還有一個措施,就是到周邊地區的中小型鋼廠收貨時,他會先讓公司信息部門收集相關鋼廠的資源信息,進行橫向、縱向比較,找出與本地市場有價格順差的資源,然后制訂較為長期的采購計劃。橫向比較就是鋼廠與鋼廠之間的訂貨價格相比,縱向比較就是出廠價格與各地市場價格相比。通過這種對比,在確保鋼材質量的前提下,何總公司總能組織到價格相對偏低的資源。這批資源具有一定的“抗跌”能力,即便現貨市場價格震蕩下滑,也不至于明顯虧損。此外,何總還利用電子商務和期貨市場,利用套期保值功能,消除價格“倒掛”的風險。
何總積極主動尋找應對價格“倒掛”的種種措施,取得了較好成效,公司沒有因價格“倒掛”而虧損,還取得了可觀利潤。
述評
創新思路規避“倒掛”風險
時下,鋼材價格持續“倒掛”,讓鋼貿商苦不堪言,大都埋怨鋼廠“太無情”。本案例的主人公何總沒有埋怨,而是主動與鋼廠聯手,形成合力,共同消除價格“倒掛”的風險,取得了較好效果。
實際上,導致鋼材價格“倒掛”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其中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原因就是如今的鋼材市場供大于求,供給過剩,需求不足,銷售不暢,價格震蕩下跌不可避免。此外,越來越多的資本滲入鋼材市場,鋼材成為一種金融產品,人為的炒作對鋼材價格的“倒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應。因此,對于當前普遍存在的價格“倒掛”現象,鋼貿商一味地責怪、埋怨鋼廠是無濟于事的,消極等待鋼廠的“補差”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只有不斷創新、開拓思路、積極應對,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因此,鋼貿商應像本案例的主人公那樣,積極主動尋找應對價格“倒掛”的種種措施,并在實踐中加以完善,推而廣之。比如,改變傳統進貨渠道,多方位尋覓相對廉價資源,在規避市場風險之余能留有微利。再比如,期貨市場有著價格預期和套期保值功能,鋼貿商只要用尋常心審時度勢,期貨市場也不失為規避價格“倒掛”風險的一條可行之路。
開辟多種渠道,增強“抗跌”能力,把市場風險降至最低水平……鋼貿商只要用心,一定能尋覓到應對價格“倒掛”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