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線電纜行業發展突飛猛進,至今號稱世界電線電纜產業大國,但是"大而不強"的現狀卻讓人悲哀。之所以悲哀,并不是對此失去了信心,而是覺得無奈和可惜。在人們高調議論高壓電纜產業"惡性膨脹、要整合、要限制、要提高門檻"的鼓噪聲中,有沒有看到產業發展背后艱難的一面,有沒有想到什么是制約高壓電纜產業產生自己的世界級知名品牌的真正原因。
首先,市場長期被外國占領。在國內,國產110kV電纜被批量推廣應用只不過是近5年來的事。220kV電纜除了個別公司的產品在試用以外,仍然大量進口,而500kV電纜則全部進口。看看日本那些大型電纜公司的高壓電纜出口業績表,幾乎都赫然寫著中國的大名。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高壓電纜產業還處于這樣一種市場狀態,只能說是莫大的悲哀。我們的有些電纜用戶,在洋人盛裝赴宴、四處游說、威脅利誘的攻勢下,一個個倒在洋人的腳下,甚至在招標書上明明白白地寫著供方"必須是外國企業或者中外合資企業"。這種里外勾結、內外夾攻的態勢,極大地傷害了民族電纜產業的品牌。當媒體上歡呼外資企業的在華銷售業績的時候,是否想到過內資企業的心理感受?
其次,"拿來主義"長期禍害自主發展。改革開放初期,電纜行業掀起設備引進熱潮,甚至連很普通的設備也從國外引進,甚至引進了大量二手洋垃圾,大有"不引進就沒有面子"之感。于是,既浪費了大量外匯不說,也殃及國內那些本來已經很不錯的電工設備企業的發展。"拿來主義"固然可以減輕自主開發的負擔,但"拿來"之后如何自主創新卻成了大問題。其結果是,至今超高壓電纜材料全部是"拿來"的,超高壓電纜生產線也全部是"拿來"的。僅這兩項就給國內高壓電纜產業技術發展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和限制。到頭來,中國只不過是外國材料和設備的試驗場或者外資電纜企業的生產基地而已,其中哪里有我們自己的創新?更悲哀的是,被洋人豢養的"洋買辦"也打著引進世界先進技術設備的"拿來主義"旗幟,專干為洋人牟利、打壓內資企業的勾當,使內資企業陷入困境。
再次,產業內部不正常競爭是被市場逼出來的。凡是被困境逼迫的人,都有兩條路選擇:要么振作精神、發憤圖強、再創輝煌,要么破罐破摔、意志消沉、孤注一擲。在電纜行業的競爭中,也存在著這一現象。就高壓電纜市場而言,除了220kV和500kV電纜市場長期被外商把持以外,內資企業只有在110kV電纜市場上殘酷競爭,況且絕大多數都是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較小規格的電纜產品。前不久,某電纜用戶在110kV交聯電纜招標中打出"最低價中標"的原則,據說有個投標人的110kV交聯電纜以大大低于電纜成本價中標。此事在高壓電纜廠家圈子內引起強烈反響,而那個投標人卻心安理得,卻自我感覺良好。本來就不正常的市場機制,導致了不正常的招投標心態,進而造成了不正常的市場競爭。如果取消"最低價中標"或者合情合理地解釋或限制這一規定,真正讓投標人公平公正地競爭,恐怕市場秩序要好得多,市場氣氛也會比較干凈些。
最后,只善于國內競爭的企業走不出國門。
不少電纜企業只習慣于國內競爭,關系輕車熟路,手段柔韌有余,理念殘忍激烈,但在國際市場上這一切卻無用武之地,顯得無能為力。曾經有位外商對我說:"在我們那里一起喝杯咖啡就能談定的生意,到你們這里就不行"。這就是國情,國情是難以改變的。要想讓自己的產品走出國門,除了做好產品質量以外,要熟悉國外市場環境,明了競爭游戲規則。
總之,正如溫總理所說,整個世界都在進步,都在追趕,我們必須振奮精神,這就靠我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在高壓電纜領域內,雖然現有的幾個品牌在國內還有一定的算知名度,但在國外的知名度不高甚至沒有什么知名度。我國高壓電纜產業內不乏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志士仁人。如果政府制定明確的產業發展戰略,為行業排憂解難,讓行業振奮精神,充分發揮智慧和創造精神,從原材料、設備到產品各個環節精心組織,明確目標,實施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那么在這幾個技術開發能力強勁的企業中產生一、二個世界級電纜名牌,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