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信息
這邊,從美國到歐洲再到亞洲,全球的制造業不約而同地陷入兩年來最低谷。一批數據齊唱“衰”調的背后,經濟再次陷入衰退的風險顯著增加。那邊,從各國政府到民間機構,近期都紛紛下調對經濟前景的預測。美國政府日前宣布,大幅下調對該國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至1.7%。奧巴馬政府2月份曾預計,今年經濟將增長3.1%。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則警告說,新加坡要為全球經濟的二次衰退做好準備。
在業內專家看來,發達經濟體普遍面臨重返衰退的風險,現在的狀況甚至比2008年雷曼破產時還要糟糕。
9月開局,美國、歐元區和亞洲的一些主要經濟體均公布了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后者被認為是衡量制造業乃至整體經濟活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盡管美國等少數經濟體的數據沒有預期那么差,但各國PMI發出的普遍信號是:制造業已進入兩年來最低迷的時期。
近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受出口訂單減少影響,8月份印度PMI由前一個月的53.6降至52.6,連續第四個月下滑,且達到了29個月以來的最低值。
就在此前一天出爐的數據顯示,歐元區8月份制造業PMI降至49,跌破50的榮衰分界線,預示歐洲制造業兩年來首度萎縮;同期中國制造業PMI也在近29個月低點徘徊。
美國的8月份制造業指數稍稍出乎市場預料,該指數跌至50.6,但仍勉強維持在擴張線以上。此前市場預期為48.5。不過,經濟學家認為,最新的制造業數據只是沒有預期的差,但依然非常疲軟。與此同時,瑞典、英國、韓國等經濟體的類似制造業指標均顯示,制造業有所萎縮。日本8月份PMI回落至3個月低點,表明日本經濟在3月份經歷海嘯沖擊后,復蘇仍不穩固。
摩根大通編制的8月份全球采購經理人指數,從7月的50.7跌至8月的50.1,表明制造業繼年初強勁擴張后,如今陷入了艱難境地。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PMI可能并非衡量制造業和整體經濟健康狀況的完美指標,但是不論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制造業產出和訂單指數均普遍低迷不振,這也能說明全球基本需求的疲軟。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經濟困境的延續,越來越多人加入了悲觀行列。歐洲央行理事、比利時央行行長科恩日前警告說,歐洲目前的流動性吃緊和信心下降狀況并沒有雷曼兄弟破產時那么嚴重,但事態的確正在朝著那種方向發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表示,全球經濟面臨嚴重困難,存在二次衰退的風險。李顯龍警告說,全球經濟短期內面臨二次衰退風險,新加坡等經濟體需要做好準備應對未來的動蕩。